五年来,在学院党委的正确领导、统一部署下,在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,化学工程系全体教师紧密团结,和谐奋进,砥砺前行,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,以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,以专业群建设项目为重点,以强化管理为手段,圆满完成了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目标。
化学工程系由小到大,由弱变强,走出了一条健康的外延式发展道路,充实完善校内实训基地的同时拓展校外实习就业基地,围绕专业主干课程和新型专业技术课程构建“双元素、四梯级”课程体系,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尝试,取得了喜人的成绩。


一、强化组织建设,打造育人“红色引擎”
(一)立目标创品牌树典型 为激发党组织的创造力、凝聚力和战斗力,化学工程系党总支坚持“以党建铸就学生信仰,以工匠精神引导学生理想”为指导思想,围绕“党建引领、铸魂育人、匠心筑梦、砥砺成长”品牌精神,以“红色领航、培根铸魂,不忘初心绘青春,匠心筑梦促成长”为品牌内涵,着力打造“党建铸魂,匠心育人”党建品牌、“滴定青春 七彩化工”团建品牌,组建“逐梦青春 绿色化工”志愿服务队,形成“五抓五强五提升”的“555”党建工作模式,推动党团建设和学生工作深度融合、同频共振,真正使党建工作成为立德树人、匠心成长的“红色引擎”。

(二)共谋划同发力结硕果 坚持党建带团建,积极开展“三全育人”,深化“三教改革”,推进“十育人”体系,大力开展文化育人,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“三会一课”、融入课堂教学,融入思想政治教育,融入校园文化活动,融入哲学社会科学普及教育。充分发挥系团总支的思想引领作用,常态化开展“石榴籽”育人“七个一”活动,创新学生自主管理。
党总支被评为自治区先进基层党组织、学院先进基层党组织、共产党员示范岗、最强党支部,党总支书记入选“双带头人”工作室主持人。

二、聚焦专业群建设,多维提高人才培养质量
(一)从合力入手,守底线促改革
1.服务需求,优化结构。
围绕自治区“十二条”、鄂尔多斯“十八条”产业链,面向产业人才需求,重组教研室,优化专业,调整课程,规划整合实验实训室。专业由原来的3个陆续增加到5个,打造“煤炭清洁利用技术专业群”。吸纳企业、科研院所优秀人才创建“协同、混编、融通”教师教学团队,加快人才培养结构调整,创新教育组织形态,促进教育和产业联动发展。
2.校企协同,合作育人。
充分调动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,牵头成立鄂尔多斯化工职教集团,校政行园企一体化育人,成员单位从成立时的31家陆续壮大到现在的87家。成立“鄂尔多斯创融化工产业学院”“氯碱化工校企合作工作室”,与鄂尔多斯市应急管理局、内蒙古蒙苏经济开发区共建鄂尔多斯化工安全技能实训基地,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,促进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、良性互动。校企共同制定一企一方案、一专业多方案的“1+R”特色人才培养方案34份,开发一企一培训包,一包多工种的“1+P”特色培训包9个,包括不同工种职业标准及培训教材,服务企业新老员工能力提升培训8206人次、191场次,考工定级5983人次,开发课程标准50门、课程教材28部、教学培训课件163个、微课986个、题库57个;转化生产操作指导书和岗位技能标准22份、生产案例1266个;申报课题34项;第一作者发表论文72篇;授权专利19项;建成“鄂尔多斯云”共享型学习平台1个,其中一本教材入选自治区“十四五”规划教材。
3.和谐进取,成效显著。
坚持将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最终落脚点在引领业务高质量发展,在促进人才培养、专业建设、科学研究、社会服务等工作取得优异成绩。
(1)煤炭清洁利用技术专业是财政部、教育部支持的重点专业及国家骨干专业,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是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及自治区特色“双对接”专业。
(2)获自治区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,获中国化工教育协会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,荣获全国商业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,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,学生荣获自治区技能大赛二等奖1项,三等奖3项,荣获全国行业三等奖1项,鄂尔多斯市一等奖1项。
(3)煤炭清洁利用技术教学团队获自治区“优秀教学团队”,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教学团队获自治区“创新先锋号”及中国化工教育协会优秀教学团队,获批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技能鉴定首批备案考点,合作企业入选自治区首批产教融合试点企业,教师企业实践基地通过自治区认定,获批能源化工产教融合实践中心,立项院级名师工作室1个。(4)团队成员入选教育部生物与化工大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,获评自治区级教学名师及创新先锋岗、国家行业青年教学名师、优秀工匠、鄂尔多斯草原英才、五一劳动奖章、最美科技工作者等荣誉13人次,获自治区级及以上技能竞赛奖11项。






(二)用实干落笔,强优势补短板
1.实行校企联动招生。
针对化工类生源瓶颈问题,开展广泛调研,系部教师全员参与,校企联动进行招生宣传,深入生源地各班级宣讲,介绍当地主导产业、产业发展前景、薪酬待遇、人文环境等,让学生及家长充分了解产业、企业。做好生涯规划。五年来招生人数一直呈上升趋势,2023年取得突破性成绩,总人数是2019年的5倍。
2.创新人才培养模式。
持续深化“三教”改革,探索更加科学、个性、多样的育人模式,提升职业教育发展“软实力”。化学工程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,构建“中职—高职—企业”“中职—高职—本科”“继续教育—社会培训”“培训+学历”“职普双向融通的综合高中”全链条的职业教育体系,陆续实施过订单冠名培养(1.0)、现代学徒制培养(2.0)、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(3.0)、企业定向委托培养(4.0)、企业扩招班培养(5.0)、工匠班培养(6.0)、现场工程师班培养(7.0)、“2+2+2”“2+2+1”(8.0)中高企协同育人等人才培养模式,采取“工学交替”“送教入园入企”“线上+线下”教学方式,夯实学生知识和技能,解决当地企业用工难题。2023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9.28%,对口率93.17%,留鄂率97.12%,毕业生满意度和用人单位满意度持续增高。
(三)从大局出发,抓当前谋长远
1.抓机遇迎挑战。
在双碳压力下,化工行业面临挑战和新的发展机遇。抓住职普融通和产教融合机遇,提升人才培养质量。与达拉特旗政府合作共建“专精特新”产业学院,将达旗七中作为改革试点,推行“职普双向融通的综合高中”,今年招收六个专业(化工、机电、新能源汽车、光伏工程、音乐、美术)370名学生。
2.顾大局谋发展。
充分依托国家能源金三角现代煤化工产业集群(宁东、榆林、鄂尔多斯),2021年6月校企联合主办蒙陕宁产教融合高峰论坛,指导6家合作企业建立完善企业内训师体系,组建设备组、工艺组等教研小组。承担全国现代煤化工产教融合共同体副理事长单位责任,深化产教融合、校企合作,坚持党建引领专业群建设,拓宽思路,创新模式,推动现代煤化工转型发展、高质量发展,实现绿色化工可持续发展。
化学工程系在新的一年将继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,以学生为本,人才培养为主线,专业群建设为重点,加强教师教育培训工作,打造更加高效的师资队伍,提升教学水平,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,秉承“严谨、务实、创新、共赢”的理念,更好地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落实。





